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专业老师,够“特别”!

惠州党建
2024-10-28

惠州是一座产业多元、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


在这里,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制造、纺织、中医药等产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惠州正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在此过程中,来自惠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课程老师们,用“特别”的方式,为惠州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用“特别”的行动,赋能惠州产业发展。



行业先河的“劳模教授”

身材高挑,穿一袭墨绿色水波纹旗袍,发髻整洁地绾在脑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教授杨雪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端庄干练。


师生都喜欢叫她“劳模教授”,不仅因为她是名副其实的省劳模,是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她还是服装教学行业中的“大咖”,全身心投入到服装专业教学科研上,开创内衣专业“产业链”与“知识链”对接的教学之先河,使数字技术和美育教育深度融合,运用到服装专业全链条教学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受市场青睐的现代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人才。


填补国内相关专业教学空白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优势传统制造业,2023年1~3月,我市规上纺织服装服饰企业有13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46亿元,增加值5.16亿元。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惠州学院成立了旭日广东服装学院。


杨雪梅给同学们上课。


广东是我国三大内衣集散地之一,对内衣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大,2011年,杨雪梅推动学校开设内衣专业方向,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开设内衣专业方向的本科高校之一。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方式是基于单个知识点,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下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此,杨雪梅和她的团队从市场产品流程的角度出发,以省级重点项目“服装三维数字智能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抓手,于2018年成立服装数字艺术创意实践工作坊。


这支由“企业导师+双师导师”构成的省级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手段上,研究运用VR、AR、3D仿真等数字技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材立体化、知识动态化和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填补了国内相关专业教学空白。


“我们大三的课程,学习了《内衣设计与产品开发》这本工作坊研发的国内首本虚实结合的教材,通过扫描就可以直观看到服装的立体效果,产品设计与工艺步骤视频详解,终端陈列形式等内容。”2019级内衣班学生李洁丽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对虚拟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幸参与了老师的艺术设计项目,将虚拟技术融合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借助3D建模和实时调整的辅助手段,协助老师完成了以龙门农民画为特色元素的“鲲鹏志”系列产品设计开发,以视频的方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学习,让她充满了兴趣和动力。


在校试水“微创业”


在服装数字艺术创意实践工作坊里,数字技术为现代教学手段赋能,虚实结合的体验式学习模式,符合“00后”学子的兴趣点,让学生们沉浸在课堂中快乐地学。而创业公司的教学模式,又促成了学生学思用贯通,激发他们自主地学。


杨雪梅(中)与学员交流。


“到大四后,我们一整个班分成两个创业公司,结合前三年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前期小组式学习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实战演练,体验公司运营的整个流程。”2019级内衣班学生郑秀娜表示,去年学生实施的“棉花娃娃”项目,就收获满满,既赚钱又赚经验,“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构思创意,成立公司品牌,应用教学工具以及平台自行研发的系统完成图案创意设计、款式设计与开发,借用线下展位宣传及线上多平台推广和销售产品。”


经过创业公司历练的学生,有的还没毕业就实现了创业。


2020年,学院支持毕业生洪勤真成立惠州市弘臻智尚科技有限公司,协助工作坊进行数字资源库建设,到目前为止,培养具备专项能力的校内生167名,有5名毕业生加入创业团队,实现了学有所成、反哺母校的良性闭环学习体系。


五年来,杨雪梅带领的服装数字艺术创意实践工作坊硕果累累:拥有1项省级科技成果、2项市级科研成果、49项专利、147项省市级奖励,出版34部教材,其中“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在服装设计教学应用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惠州学院科研引领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惠州学院的建设成果还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服装面料图案创意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和“服装生产车间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入选“云上微实”——高校实验教学课程共享服务平台,可供全国各高校学生进行在线实验。


“杨教授是自带光芒的人,她专业上追求完美,对学生充满深情。”从学生到合作伙伴,杨雪梅身上强烈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感染了洪勤真。


执教27年,杨雪梅初心如磐,“作为一个高校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思考、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树立好榜样,用行动感悟他人。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性,用耐心、宽容去鼓励、激励学生,协助他们成为有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点击视频带你了解更多

↓↓↓


学生成才“领航员”

技能人才“培养员”

当前,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规范、产品等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现实。


为适应产业发展,做好技能人才储备,2021年,惠州市技师学院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成为广东首批开设此专业的技工院校。


“相比传统汽车课程,这门专业对学生电子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知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惠州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老师江俊豪说。


为此,江俊豪积极发挥“领航员”作用,借助“教学工厂”,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在一次次项目式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设备检测、装配和调试等一项项技能,推动他们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冲刺。


“理论+实操”带领学生

钻研自动驾驶前沿技术


近日下午,记者来到惠州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学工厂”——力行楼,在智能网联汽车装配与调试一体化实训室中,江俊豪正细心、耐心地指导几名学生进行实操。在他们面前,停着一部及腰高的特殊应用场景智能网联小车。


江俊豪在向学生讲解技术。


“我们现在要按照《自动驾驶室外实训车产品使用手册》中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让这部小车依照我们设定好的线路动起来。”在江俊豪的讲解和引导中,学生们仔细检查线束连接、做好传感单元调试、调用控制程序等,很快,小车就动起来了。


江俊豪说,特殊应用场景智能网联小车的自动驾驶控制技术,与实现无人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属同一类型,所采用的操控系统也是一样的。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这正是学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的契机和初衷所在。


早在2019年,惠州市技师学院深入广东省内多家企业和多所院校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征求教学部门、兄弟院校、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意见,于2021年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专业正式招生。首批迎来65名学生,截至今年共有180名在校学生。


“我们的专业是5年制,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会进行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示,高年级学生,则由老师指导,独立完成实操任务。”江俊豪说,目前第一批入学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已经可以设定智能网联小车巡航轨迹,操控小车在校园里完成清扫、物流配送等任务。


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车间实现“无缝对接”


“在我们这个专业,以前传统的纯机械拆装课都被电控、软件编程等课程取代。对学生来说,挑战性很大。”江俊豪指出,要学好这门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识读编程语言能力,还要掌握汽车电控技术,熟悉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


惠州市技师学院。


打好专业基础后,实训是重头戏。


“我们依托‘教学工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特点,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江俊豪说。


据了解,“教学工厂”总占地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设备总投资近1700万元。建有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营销、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及汽车钣喷实训室等共34间。


“在‘教学工厂’里,开展的都是企业真实的维修项目。每项任务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完成一个项目就能收获一项技能。”江俊豪说,在实训中,教学项目或案例尽可能取材于企业实例,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工作真实场景,例如给客户更换机油、进行汽车精洗美容、进行安全质量监控等。


江俊豪通过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工作的体验,同时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常用机械结构,掌握汽车维护保养、零配件更换等工作,提升学生在汽车电子电气、汽车传感器等方面安装调试、修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对汽车使用性能进行检查的能力。如此一来,让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车间能实现“无缝对接”。


在开展教学同时,江俊豪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在学院和系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江俊豪博士汽车技术工作室,以技能竞赛为主要实践项目,培养汽车维修技能人才。


“学生们的就业前景是很明朗的,未来可从事智能网联汽车装配调试、辅助开发、检测维护等工作。”江俊豪表示,将发挥好“领航员”的作用,努力培养服务惠州及周边地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智能网联领域驾驭美好人生。


点击视频带你了解更多

↓↓↓



耕耘食用菌教产研30年

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在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30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攻克道道难关,在“食用菌”教学科研中取得不俗的科研成果;“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他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指导,为中药材灵芝把好“脉”,开好“方”,助力农户种植灵芝丰产丰收,推进乡村振兴。


他是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杨自轩。


把课堂“搬进”大棚


“在上课之前,我提几个问题,灵芝棚里温度需要控制在28~32℃之间,如果温度高了怎么办?灵芝生长需要一定光照,光照应该怎样控制?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参观这个灵芝大棚,参观之后我再请同学们回答。”


杨自轩(右二)在给学生上园林课。


9月6日上午,2022级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杨自轩把课堂“搬进”学院的食用菌培植中心,让学生近距离参观先进的大棚工艺,感受先进技术对灵芝种植的影响,同时细致生动地给学生讲解灵芝植栽培管理时间、培育条件、适宜温度等知识。


类似的教学情景,在杨自轩的课堂经常可见。杨自轩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上课之前,他喜欢先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同时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独特的教学方式也很快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杨教授讲课很生动,平时颇为枯燥的专业课,他都讲解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我们很容易理解。”2022级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段天放说。


1992年,杨自轩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来到惠州农校(现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先后负责《农业微生物》《植物病理学》《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栽培》等课程的教学。他个人先后获“惠州市首席教师”“广东省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名师”等荣誉称号。


向学生毫无保留传授生产技术


杨自轩还是一名特别爱思考和钻研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食用菌的经济价值愈发凸显,再加上惠州生态环境优越,适合食用菌栽培尤其是灵芝的种植。


杨自轩(左一)在给学生讲解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2003年,杨自轩开始潜心钻研,把全部心思用在灵芝培育研究上。在他不懈努力下,惠州农校灵芝栽培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到向社会推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然而灵芝是食用菌中的“娇小姐”,对培植条件要求很高。如何降低栽培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益,一直是业界人士期盼的目标。为攻克这个难题,杨自轩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将灵芝种植技术精简化,实现量化生产,提高灵芝种植的经济效益。


在不断尝试与实践后,2013年,杨自轩研究的灵芝有机高效生产技术获得成功,为惠州灵芝种植产业提供了实用技术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自轩研究的灵芝种植技术全部采取自动化、生态化有机模式,种植过程完全不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只为还原食材健康本味。


为将该技术惠及到更多人,他还毫无保留地将生产技术传授给学生。


这些年来,杨自轩获得省、市各级科研成果10多项,发表论文20多篇,编写著作教材3部,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种子质量检测”三等奖及省技能比赛一等奖。


杨自轩3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钻研,也让学院的年轻教师深受鼓舞。生态工程系老师黄素梅说:“杨自轩老师是我们学院食用菌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他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食用菌培植事业上,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这也深深激励着我们年轻教师,在岗位上沉下来,刻苦钻研,在岗位上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每年指导农户生产上百次


灵芝是惠州倡导种植的南药品种之一。为推动南药产业发展,杨自轩加大对农户种植灵芝的技术指导,每年指导农户生产上百次,向农户提供菌种10多万包。如今,在惠州、河源、肇庆、梅州等城市,都有他推广灵芝种植技术的身影。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温室大棚了解灵芝的生长情况。


2021年,杨自轩还被惠州市科学技术局选派到博罗县柏塘镇驻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并担任组长。


他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特色,带领团队有效指导茶农开展食用菌(灵芝、鸡枞菌)仿生栽培,并开展“柏塘灵芝山茶”研发,让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多点开花,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用我的技术能给农户增加收入,这就是我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杨自轩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就是全力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谈及未来的工作,他表示,自己不但要为惠州绿色健康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还将继续走在科研路上,让科研成果更多惠及农民,造福社会。


点击视频带你了解更多

↓↓↓




关注“惠州党建”视频号

↓了解更多资讯↓


进入【惠州党建】,点击“发消息”,发送关键词:

“学习”获取每月学习清单

“招聘”获取近期惠州招聘信息

▼  大家都在看  ▼





来源 | 惠州日报编辑 | 黎明珠校对 | 冯镜轩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微信改版了

现在刷到我们的文章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星标3连”

我们就能天天见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惠州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